蒋介石败退台湾后,一直没有忘记“反攻复国”,尤其是在1960年前后,更是变本加厉。
熟悉新中国历史的人,肯定都知道在1960年前后,中国大陆发生了什么事。
图片
从1958年的“大跃进”开始,蒋介石就看到了“反攻”的希望,让各大报纸发表文章,抨击大陆的大跃进运动,比如《中央日报》就发表评论说:“在可见的将来,一个无可估计的大革命运动,随时有可能在大陆任何地区,作惊天动地的爆发,那将是我们'反攻复国’的新形势。”
到了大陆的三年困难时期,台湾更是沸腾了,蒋介石、陈诚、宋美龄等等几乎所有国民党的头面人物,都出来发表讲话,声称要“解救大陆百姓于水火之中”。
1963年11月,国民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时,蒋介石提出号召:“向反攻复国的目标迈步前进!”
1964年12月,蒋介石视察了金门部队,在给将士们讲话时,蒋介石提到了一个成语——“勿忘在莒”。
图片
什么意思呢?这个成语其实有两个典故,一个是说春秋时期的齐桓公,另一个是说战国时期的齐襄王,蒋介石说的意思,指的是后面这个。
公元前284年,燕国大将乐毅率军攻打齐国,攻陷了齐国70多座城市,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了,齐襄王就退守在莒城。
几年后,齐国大将田单率领部队打败了燕国,把齐襄王从莒城迎回了临淄,成功复国。
因此,蒋介石提到“勿忘在莒”这个成语,就是要激励将士们,不要忘记逃亡的艰苦岁月,要励精图治,早日复国!
几乎在同一时期,毛主席也说了一个成语。
当时,法国前总理埃德加·富尔访华,毛主席接见了他,谈到了外交的问题,毛主席就给他讲了一个“鹬蚌相争”的故事。
图片
毛主席说,中国古代有一个寓言故事,说有一只鹬发现了一只蚌,就把嘴伸进去,要吃蚌的肉,但是,蚌也用外壳夹住了鹬的嘴,谁也不肯先让步,就这样一直僵持着,这时候,有一个渔夫经过这里,把鹬和蚌一起带走了,这就叫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。
毛主席讲完后,还问富尔:“你觉得谁是鹬?谁是蚌?谁又是渔翁?”
富尔作为一位政治家,对世界的形势还是很了解的,就说:“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是鹬和蚌,美国是渔翁。”
毛主席笑着点了点头,说:“如果鹬和蚌都能退一步,那个渔翁就没有好处了。”
富尔又问毛主席:“您觉得,美国真的会发动战争吗?”
毛主席说:“美国人民肯定不想要战争,法国可以担起劝和与调解的角色,法国有着辉煌的历史,你们也必将克服现有的困难,法国比中国更适合这个角色。”
图片
毛主席在这个时候说起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这个成语,其实就是在告诫蒋介石:不要做这种亲者痛、仇者快的事,如果两岸真的发生了战争,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赢家,高兴的只会是美国这个“渔翁”!
可惜,蒋介石是听不进去的,进入1965年,国民党空军的飞机频频进入大陆上空,8月6日还在福建东山岛以东海域发生了一场海战,国民党海军两艘舰艇被击沉,伤亡200多人,史称“八六海战”。
事实证明,蒋介石是吃硬不吃软的,经过这次海战失败后,蒋介石“反攻复国”的声音就渐渐变小了。
另外,还有一件事给了蒋介石当头一棒,就是李宗仁在1965年7月回到大陆,这位“代总统”的回归,也证明了祖国大陆才是中国人的根,漂泊在海外是没有出路的。
(参考资料:《毛泽东与蒋介石》《蒋介石在台湾》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